彭德怀带领的解放军与胡宗南的马家军进行交锋,彭德怀第一次陷入敌人的危机中。 这不是因为他本人的作战疏忽,也不是因为敌人太过强盛。 而是因王司令不战而撤,且没有及时上报,害得彭德怀差点被马家军生擒。 且之后王司令缺席新中国大授衔。 那么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毛主席外线出击战略 这次战争逻辑站点是毛主席的外线出击战略。 顾名思义,不在我国解放军区域内战斗,在国民党统治领域战斗。 让我军在军事领域上主动,从而取得进步,也趁机打乱敌人长持的作战阵队与方式。 当时彭德怀统领的军队过于弱小,与胡宗南在陕北统领的大军进行战斗。 虽然连连获胜,军队也从两万人扩充到七万人,可依旧不算强盛。 若与中野等作战,那么将死伤惨重,他们可是十万大规模,训练有素的队伍。 展开剩余93%彭德怀率领的军队可以不顾一切与国民党开启战争,但是西野不能如此放肆。 主要是陕甘宁解放区资源实在太过匮乏,人口少。 还不断遭受胡宗南的攻击,我军实际掌握人数便更加少了。 因此打到外线,又有胡宗南的攻击,我军便有非常强烈的作战需求。 不过需求归需求,还是得认清现实,了解实际情况。 通过观察,我军发现胡宗南数十年的作战中,善于防守,对于主动攻击来说,并不是主要策略。 尤其是西野的军队是刚从地方紧急调过来的警卫队,突然升级为主力,想想都不靠谱。 毕竟缺钱作战武器以及战术、策略,最重要的是缺少实战经验和同伴默契。 平时的训练不同于溅血的战场,一个稍不注意,人的身躯下一秒就能倒地。 敌方玩的是车轮战,我军经不起这般消耗。 彭德怀深思熟虑后决定改变我军长期以来作战方式,改防守为主动攻击。 若不改变作战方式,我军真的就没有一点胜利的希望了。 结果刚出战便遇到了困难,受到了打击,将士们也感到了挫败。 洛川城比较难打,且不说敌方军力本就雄厚,而且这是冷武器和热武器的重要管辖区,由好些队重兵把守。 几个纵队连续传来失败的消息,气的彭德怀直冒烟,怒骂,纵队不行就换,打不了就走人。 几个纵队小队长肩负重任,一脸严肃的走出指挥室,但内心的无奈怎么也掩盖不住。 即使用了激将法,也不见其作用,洛川城将近一个月也还未攻下。 消息传到了毛主席那,毛主席急忙发来电报。 说不行就尝试围攻战术,打持久战,就算攻不下城,有一些新血液加入或者歼灭一些敌人也是对我军有利的。 难道这里是彭总的指挥出了问题吗? 其实彭德怀心中已有筹划,围攻洛川城,攻不下没关系,主要目的是吸引胡宗南。 动静之大,不可能注意不到,胡宗南也果然上当受骗,引得主力前来迎战,胡宗南派了一名大将率领好几个师来支援洛川城。 在这期间,几个纵队已在城中成功掩饰好了,这高级的作战策略还得找专业人员,相对于其他巧妙的建议,倒不如这个策略好,简单粗暴。 彭德怀果断下令停止攻打洛川,军队挺进西府,决定杀胡宗南一个措手不及。 解放军与马家军的交锋 1948年的春末,解放军的作战方式开始从防守转为进攻,中野、华野也越战越勇,士气大涨。 这么一对比,西野的情况就令人担忧,进退困难。 在黄土高原一直与胡宗南僵持着,任何一方都看不到胜利的起色。 彭德怀想打破这个僵局,从而夺取作战策略的主导权。 打得胡部防不胜防,进而让西野得到足够的缓冲与机会。 彭德怀这一招调虎离山之计用的好。 首先派一支部队假装攻打敌人在陕西的重要战地洛阳。 使得胡宗南调集关中一带的部队赶来增援。 将敌军的注意成功吸引后,再将剩余部队组织起来。 又来一招出其不意,悄悄南下攻打胡宗南的后勤基地宝鸡县。 这番行动成功将敌人军队扰乱,胡宗南根本没想到彭德怀会使如此奇招,只能无奈挨打,毫无还手之力。 就这样,宝鸡县成功被我军拿下,解放军从中缴获了大量物资,这令我方军队士气大涨。 解放军也算大获全胜,圆满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马家军毫无征兆的来给胡宗南增援。 我军没有来得及收到消息,以至于没有充足的准备面对敌人。 胡宗南顺势将西安一带的主力调出,与解放军开展战争。 这使得西野陷入了两面夹击的窘境,处境十分危险,彭德怀与众将军也忧心忡忡。 彭德怀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只留下两个纵队,其余人员向北进行撤退,慢慢与敌人的接触分隔。 可谁也没有预料到,马家军战力强盛,很快便将西野第一道防线攻破,向着我军防御准备深入。 彭德怀当机立断,将原本向北撤退的军队调回,准备围攻马家军,试图将其攻退。 可马家军指挥官实在敏锐,立马察觉到危险,随即下令撤回,让解放军没逮着人。 王司令不战而撤,使彭德怀险被生擒 另外一边,胡宗南大兵压境,从东部将西野的主力紧紧黏住。 西野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拼尽最大努力,将胡宗南抵挡在眉县一带。 西野的精神是紧绷的,生怕胡宗南的凶猛攻击。 将士们若守不住眉县,最为严重的结果便是会伤及主力。 此时,胡宗南为了报仇,与西线的解放军又开展了猛烈的战况。 西野的军力即使扩张后也依旧就不如胡宗南的军队庞大,更何况胡宗南还得了马家军的增援。 奋战了旬月有余,将士们一刻不停的防守攻击,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士气已然大受挫败。 军心也不如当初的牢固与坚定,再战下去,对我方百害而无一利。 彭德怀见状,准备及时折损,下令全军有序向陕北撤退。 庞大的队伍连忙作出行动,争分夺秒撤退。 顾不上白昼黑夜,睡觉时间即为休息时间。 一到六个小时后立马集合整队,接着撤退。 可战场上又传来一个意外消息: 西野4纵在没有得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擅自放弃防御阵地,敌人趁机进军,一路杀到了野司驻地。 为了将士们能安全撤离,彭德怀下令其他部落将马家军包围,这样便显得我方不是那么被动。 马家军本就被胜利的情绪冲昏了头脑,一度冒昧进攻,好几次便陷些陷入我军包围中。 这时,马家军靠着最大的一个优势突破了包围。 两方兵力悬殊,此次马家军的骑兵众多,且是作战经验丰富的精英队,突破包围只是时间问题。 突破包围其实没有很严重,最严重的是彭德怀为了借此包围打算一举歼灭马家军的精英队,将自己所在指挥所的位置故意放出。 彭德怀这一招抓的无非是人心,若能将敌方将领斩杀亦或是活捉,有两好处。 第一好处为国家,能得到自己军队将领的奖赏。 上升一下,会成为国家的英雄,那么奖赏和加冕是必不可缺的。 若已成婚,妻儿也会一起得到奖赏。 若尚未成婚,奖赏过后,自会有媒婆上门说亲。 第二好处为个人,这是作为战士的一种无上荣耀,也锻炼了精神上的 坚韧。 可就在这紧急关头时,组织四纵队王世泰部与敌人还没交两个回合,就把胡宗南部给放了过来。 因为没能及时阻止胡宗南,导致彭德怀陷入胡、马十万大军的夹击下,情况危危可及。 但王世泰部交战不久便放人,这也怨不得王世泰。 虽然队伍相对于普通四个纵队庞大,分布的十分给力。 可士兵们都是刚刚才从地方调上来的,平时全靠训练,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再加强的训练也比不上真枪实刀残酷的战场。 面对胡宗南大军压境,最好的歼敌方式就是游击战术。 游击战术更好的发挥了我军的长处,本对我军十分有利。 但因为失误在我军运动歼敌时,并没有及时上报彭德怀,使得阻击有了大空档。 别说大空档,几息之间,敌军就胜算就能大一些,这也是导致彭德怀陷入两军夹击的原因之一。 可即使如此,彭德怀也没有自乱阵脚。 他沉着冷静的组织剩余部落撤离,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 最危险时,马家军的骑兵不超五里,就能到达彭德怀所处地。 就在最后紧急时刻,彭德怀等人在警卫队的掩护下快速安全撤离。 等马家军到达彭德怀的指挥所时,里面空无一人,他们的喜悦与兴奋成功落空。 直至五月中旬,解放军才全部安全撤离。 这次战争,歼灭敌人两万有余,我军伤亡也达1万多,这场仗其实也不算胜,就算是胜利也是惨胜。 缺席新中国大授衔 事后,彭德怀主动做了检讨交与毛主席,承认是作战指挥中失误,导致这次战争损失惨重。 同时召开总结大会,大家一起总结这次战争中的失败的原因,和改进方案,这样军队才会越来越强壮、越来越勇猛精进。 在总结时,彭德怀将王司令拎出来批评,因为没有听从上级命令,差点让我军失去一名干将。 王将军知道自己犯下错误,在此后的战争越发奋勇,多次立得战功,就为洗刷这次指挥失败的耻辱。 立下赫赫战功的王将军在1949年初也升职了兵团首长。 他大喜不已,同伴们的祝贺以及彭德怀的重新赞赏,使得他将那一次失败铭记于心,用来警示自己万不能犯下第二次大错。 建国后不久,他被上级调出部队,安排到行政部门工作,因而缺席新中国大授衔。 所以王世泰缺席新中国大授衔,并不是因为那次与马家军交锋指挥失误被逐出部队。 结语 之后的数十年,王世泰一直在大西北工作。 他没有辜负上级的信任,每次都完成的十分优秀和认真。 为老百姓服务的过程中,推进民主建设,老百姓都十分感激他。 每一年党都能收到人民对他美好的赞言以及他提出的改进建议。 他晚年退休,定居海口,过着钓鱼、偶尔海口巡查悠闲的生活。 后来因病去世,党中央为他举办了追悼会,军中的同班们连同党干部都来为他吊唁,送他离开这个世界,去往另一个世界。 围攻宝鸡战役,这件事让彭德怀一直铭记于心。 他认为这是一场败仗,而且是自己的指挥导致的失败。 但实话说,这场战争我方能够取得胜利已经是十分不容易了。 当时西野的处境非常困难,将士们经过长时间高频率的战斗早已精疲力竭。 而且敌人的军力比我方雄厚,装备比我方齐全,如果换做其他军队,说不定早就成为胡宗南和马家军的属下了。 后来得到支援的西野,看见国民党就打,跟猫看见老鼠似的。 大西北解放这一伟大成就的基础是将士们的身躯、鲜血和一颗永不认输,不怕牺牲的心。 现在国家能富强,少不了军人的守护和共同捍卫敌人的一颗心。 同时需要团结的不止军人,还有我们中华儿女。 前辈们的贡献、奉献换得盛世太平,我们就要更努力。 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人民服务。 发布于:天津市
|